肝炎病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一起吃饭会传染乙肝吗揭晓乙肝的认识误区 [复制链接]

1#
北京皮肤科的最好医院         http://m.39.net/pf/a_4781492.html
一起吃饭会传染乙肝吗?揭晓乙肝的认识误区

我们都了解乙肝是一种传染性疾病,因此人们常常会认为跟乙肝患者吃饭会传染病*,认为接吻也会传染乙肝。下面一起去揭开人们关于乙肝的认识误区。
  我国的乙肝患者越来越多了,很多的人对于乙肝的认识还存在着误区,下面一起去看看人们对乙肝的认识存在哪些误区。
  吃饭传染乙肝吗?
  日常交际免不了和别人一起吃饭,而在事后知道他人有乙肝的情况也很多,所以担心这一情况的人们也是非常的多的,医院专家表示,乙肝的主要传染途径是血液、医疗器械、母婴以及性传播,但是一般情况下,唾液是不会传染乙肝的,和乙肝患者一起吃饭是不会感染乙肝的。


  虽然一般情况下和乙肝患者吃饭是不会被传染的,但是假如在双方都出现口唇黏膜破损的情况下那么还是有被传染的可能的,所以,健康人群应该做好防御工作,较好和他人分开饮食。
  吃饭传染乙肝的情况毕竟是少数,但是做好预防依然是非常的关键的,目前较好的防御乙肝的方法是提前注射乙肝疫苗,只要自己的体内有了足够的抗体,那么就可以很好的避免自己被传染,而对乙肝患者,医院接受治疗,才会降低对自己的威胁和避免让他人出现恐慌的情况。
  乙肝的几个认识误区
  1、乙肝病*携带者不可结婚
  乙肝病*携带者可以结婚,但婚前一定要检测血中的乙肝抗原抗体系统,即“两对半”。结果有任何一项阳性,不需注射乙肝疫苗。如均为阴性,则必须注射疫苗,待产生抗体后就可以结婚。一定要节制性生活,避免饮酒和过度疲劳。新生儿出生后24小时内必须注射乙肝疫苗。
  2、乙肝患者不能与健康人接触
  乙肝病人只要在日常生活中把牙刷、剃须刀等用品与他人分开,患有乙肝的妇女注意经期卫生,就不会把乙肝传染给别人。乙肝表面抗原携带者可以正常上学、工作,和正常人一样生活。患了乙肝后,在急性期要注意休息。
  3、乙肝妈妈不能哺乳
  乙肝患者的乳汁中HBsAg呈阳性,可能传染乙肝病*。母乳喂养的乙肝病*清除率要高于奶瓶喂养。在婴儿出生后24-48小时内,实施疫苗预防注射后,小儿基本上能避免通过哺乳染上乙肝病*。但是应该注意:乳头有出血和溃疡都不宜用母乳喂养,且哺乳前母亲的双手应消*。
  4、空气可传染乙肝
  乙肝不会通过空气、消化道或饮食传播,同室工作、交谈、一起进餐不会被传染。但病*携带者的唾液可能含有病*,应采用公筷分食。乙肝一般也不会通过握手传染给其他人,除非双方双手都有裂口,有出血情况。
  5、和乙肝感染者一块工作学习是否会被传染?
  乙肝病*不经呼吸道和消化道传播,同住宿舍、同一餐厅用餐、共用厕所、同一办公室工作、共用电脑等办公用品、握手、拥抱一般不会传染乙肝病*。乙肝病*不会通过咳嗽和打喷嚏来传播。目前也没发现乙肝病*能通过蚊子等吸血昆虫传播。
  6、接吻传染乙肝
  乙肝病*无法穿透完整的皮肤、粘膜以及消化系统粘膜而侵入人体、感染人体,即使将乙肝病*吞入腹中也不会传染乙肝,所以说在正常情况下(嘴唇、口腔、咽喉部没有出血、伤口、溃疡等损伤现象)接吻是不会传染乙肝的。(来自:家庭医生在线)

6个月没换筷子,可能惹来这个“1级致癌物”

你家的筷子多久换一次?对很多家庭来说,一双筷子用几年是常有的事。专家通过显微镜观察发现,筷子使用时间越长,细菌数量越高。有些餐馆的筷子使用3年以上,其细菌数高达10万个左右。 理论上,竹制、木制筷子应该3~6个月更换一次,使用期限超过6个月以的筷子,可能会滋生*曲霉素。*曲霉*素被世界卫生组织划定为1类致癌物,进入人体后,在肝脏中存留最多(是其他组织器官的5~15倍),因此对肝脏的损害也最大。
  虽然*曲霉*素的确是一部分肝癌的诱因,但前提是需要到达一定剂量,因此不必过于紧张。当然为了降低这部分风险,还是应该定期更换或消*,保持卫生以防病从口入。如何判断筷子该换了?专家教你几招。 受访专家
  中国疾控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霍*生
  医院肝胆外科主任段伟宏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院长罗云波
  黑龙江省健康管理学会委员徐伟
  这三种情况,筷子赶紧换
  1筷子变色、霉斑
  普通筷子在使用3-6个月后,筷子头的颜色会变深,即使仔细刷洗也依然如故,这是细菌长期堆积导致的颜色变化。
  就餐前应仔细观察一下筷子表面是否有斑点,特别是有没有霉斑。如果筷子上出现非竹子或木头本色的斑点,很可能已经发霉变质,就不能使用了。已经变色和出现霉斑的筷子,极有可能滋生了“*曲霉素”,最好赶紧更换。
  2刮痕、磨损
  不论是竹筷子还是木筷子,为了延长使用寿命,生产厂家一般会在筷子表面刷上一层食用漆——生漆,以便让筷子表面不易被细菌附着。
  但筷子使用时间过长,表面的生漆会脱落或破损,加上经常使用、搓洗的过程会给筷子留下深深浅浅的伤痕,使筷子表面变得粗糙,容易使微生物残留、滋生。
  因此,一旦发现筷子出现刮痕、磨损或变形,就要及时更换。
  3异味
  筷子出现弯曲、变形,看上去很潮湿或闻起来有明显酸味,都是受污染或过期的标志,不可继续使用。
  一双健康的筷子长啥样
  1材质:竹筷、不锈钢筷子较卫生
  竹筷材质天然,不易变形,从安全、卫生、价格方面综合考虑,竹筷是最佳选择。
  不锈钢筷子较卫生。不过,目前不锈钢筷子良莠不齐,若质量不过关可能导致重金属析出,使用时应避免和醋、盐长期接触,别用清洁球或强酸强碱进行清洗,致使其中的重金属溶出。
  金属筷虽表面也有磨损,但不易藏污纳垢。
  此外,市场上有很多密胺筷子,看上去与塑料类似,如果清洗干净,滋生细菌几率较小,但购买时一定要认准QS标志,谨防用尿醛树脂生产的不耐热、易释放致癌物甲醛的假冒伪劣产品。
  2颜色:最好选择原色
  在选购筷子时,不论什么材质,最忌讳花纹、五颜六色或是表面凹凸不平的,最好选择原色(不上色、不彩绘)且一体成型(光滑无刻痕、无雕花)的筷子。
  这是因为,彩色筷子在染色过程中,也可能导致有害物残留,一旦颜料脱落被误食也不利健康;凹凸不平的表面则会藏污纳垢,成为细菌、霉菌的温床。
  3涂生漆的筷子比“裸色”好
  很多人认为“裸色”筷子卫生、环保。事实上,如果不涂上一层生漆,筷子反而更易吸收水分,磨损开裂,使食物残渣残留在缝隙中,细菌滋生。
  而涂上生漆,如同给筷子上了一层“保护膜”,能防水。
  3招帮你延长筷子“寿命”
  1.吃饭时不要咬筷子
  如果筷子头被咬坏,表面的凹槽会沾上许多残留食屑、油腻等脏物,若清洗不净,就会繁殖各种细菌、病菌,如幽门螺旋杆菌最容易在筷子上传播,引起胃肠炎。
  2.不要用吃饭的筷子煎炸食物
  竹木筷子煎炸后会碳化变黑,硬度变差,容易发霉、掉渣、藏污纳垢,而漆筷中含有铅、铬等重金属,经煎炸可能有重金属中*和致癌的风险。
  3.避免酸性、碱性清洁液
  清洗筷子,不要用小苏打、柠檬酸等碱性或酸性清洁液,以免伤害筷子表面,令外层的防水漆脱落。
  这样清洗,筷子越洗越脏
  很多人在家洗筷子时很“豪爽”,在水龙头下冲洗,搓得哗哗响,然后往筷子筒里一插就算洗好了。专家指出,这种洗法,筷子很可能没彻底洗净,细菌很快就会滋生。
  建议照以下方法清洗,每两周一次:
  把筷子用洗洁精浸泡几分钟,然后用流水冲洗干净;
  放入消*碗柜中消*、烘干,或者将筷子在开水中浸泡10分钟左右,并沥干水;
  清洗收纳盒,将筷子晾干,放入其中,保持通风。
  需要提醒的是,筷子在生产和运输过程中易沾染病*、细菌及化学物质,因此,新买的筷子要先用自来水清洗干净,再用洗洁精来洗,最后放到锅里,用沸水煮半小时。
  竹筷子要仔细刮掉细刺,如有异味,可用醋泡半小时或用茶水煮半小时。(来自:生命时报)

你喜欢的烫、辣、酒都是食管癌的“帮凶”!

日前,医院惠侨医疗中心胸外科成功完成了一例长达22.5cm的超大食管癌手术。经过教育部科技查新中心查实,这属于被切除的最长的食管癌。该中心胸外科主任医师吴旭表示,爱吃火锅、喝功夫茶,以及有长期吸烟和酗酒史的人,家族成员有食管癌患者的人,属于食管癌高危人群,建议每年做一次胃镜。
  个案因吞咽困难被确诊为食管癌
  患者为60岁的男性,进行性吞咽困难四个月,体重骤降54斤,手术前喝米汤都很困难,此后咳嗽加重,咳嗽时感到胸部憋闷,并出现高烧。成年男性食管长约21-30厘米,检查发现,该患者的癌变部分占了4/5,属于超长食管癌。而且患者食管癌直径最粗达7.8厘米(正常食管直径为2-3厘米),严重挤压气管,病情十分危急。幸好他还没有发生全身转移,仍有手术指征。
  整个手术历时18小时,为寻找肿瘤的间隙,手术团队让病人变换了6次体位,步步将肿瘤从三根大血管中剥离出来,并小心地从气管处移开。最终顺利完成。术后第11天,患者出院。
  发现患上食管癌,烫、辣、酒是“帮凶”
  在我国,食管癌的发病率为恶性肿瘤中的第四位,喜食辣火锅、滚烫的食物是重要诱因。比如在广东省,潮汕、梅州地区是食管癌的高发地,与该地区群众喜好喝滚烫的功夫茶、吃腌菜有一定关系。
  为何喝过烫、爱吃辣的人易患食管癌呢?据一项研究发现,饮用温度为65℃-69℃茶的人群,患食道癌的风险是饮用温度低于60℃者的2倍;饮用70℃或温度更高的人群患食道癌的风险则比正常人高出了8倍。
  他解释,食道壁是由黏膜组成,食道壁黏膜只能耐受50℃-60℃以内的食物温度,如果食物温度在70℃-80℃,很容易烫伤食道壁黏膜。黏膜在热刺激下不断增生的同时还会增厚,增厚的黏膜对热刺激、辛辣刺激反应会越来越不敏感,这样使人越来越不怕烫、辣,从而吃得更烫、更辣,口腔黏膜就会越来越厚,形成恶性循环,加倍增加癌变的可能,容易诱导食道癌的发生。
  另外,吴旭从自己完成的多例超长食管癌的手术总结出,这些病人都嗜好饮酒,长达二三十年以上,并且酒量大,多数每日半斤至一斤白酒,“他们所患的食管癌都比较长,多数超过8厘米,这种食管癌就属于超长食管癌,凶险且进展快。”
  建议高危人群每年做胃镜
  食道癌的早期症状容易被忽视。吴旭表示,例如哽噎感、咽喉部有异物感,吞咽不适或食管内异物感,被很多患者误以为是咽炎;早期的食管症状还有胸骨后不适也会被忽视,如胸骨后胀闷或轻微疼痛。
  如何加以鉴别?他表示,这种哽噎感会自行消失,但又会反复发作,在患者情绪激动时更为明显,千万不要等到吞咽困难后才来就诊,因为一旦出现吞咽困难,病情很有可能已经发展到中期甚至晚期。
  吴旭提醒,如果有食管癌家史的抽烟喝酒者,且年过40岁,一旦进食中出现吞咽不畅或有异物感,或老年人出现连续性打嗝,长时间不缓解等异常表现,应引起重视,医院进行胃镜、食管镜检查,以排除癌症的可能。
  导致食道癌疾病的因素有哪些?
  因素一:饮食习惯
  食道癌的发病与人们的不良生活、饮食习惯有关,如果食物粗糙、质硬、进食过热、过快、饮用浓茶、多吃辣椒、蒜、醋等刺激性食物及饮酒、吸烟等,都有可能引起食道癌。食道癌具有显著的家族聚集现象,高发区连续三代或三代以上患病家族屡见不鲜,但食道癌绝对不存在遗传,而与家庭饮食习惯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因素二:环境因素
  我国调查发现,在高发区的水源中,硝酸盐、亚硝酸盐和二级胺含量显著增高。化学物质致癌,其中最为代表性的就是亚硝胺类化合物,这些物质在胃内易合成致癌物质亚硝胺,从而导致食道癌。
  因素三:营养缺乏
  食道癌与动物蛋白质、新鲜水果和蔬菜的低摄入有较强的地理相关性,以上食物的低摄入可致维生素A、维生素C和维生素B2的低摄入。在非洲和亚洲食道癌高发地区人群,膳食的主食为含维生素B2,烟酸、镁和锌较低的小麦或玉米,而低发区人主食为富含上述营养素的主食。(来自:羊城晚报)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