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炎病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病毒性肝炎的流行病学 [复制链接]

1#

我国是病*性肝炎的高发区。甲型肝炎人群流行率(抗HAV阳性)约80%。全世界HBsAg携带者约3.5亿,其中我国I亿左右。全球HCV感染者约1.7亿.我国人群抗HCV阳性者占1%-3%,约万。丁型肝炎人群流行率约1%.戊型肝炎约0%。

(一)甲型肝炎

1.传染源甲型肝炎无病*携带状态.传染源为急性期患者和隐性感染者.后者数量远较前者多。粪便排*期在起病前周至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anineaminotransfease.ALT)高峰期后1周,少数患者可延长至其病后30天。当血清抗HAV出现时,粪便排*基本停止。某些动物如长臂猿黑猩猩等曾分离到HAV.但作为传染源意义不大。

.传播途径HAV主要由粪---口途径传播。粪便污染饮用水源、食物、蔬菜、玩具等可引起流行水源或食物污染可致暴发流行如年上:海暴发甲型肝炎流行,4个月内发生31万例,是由食用受粪便污染的未煮熟毛蚶引起。日常生活接触多为散发性发病.输血后甲型肝炎极罕见。

3.易感人群抗HAV阴性者均为易感人群6个月以下的婴儿有来自母亲的抗HAV抗体而不易感,6个月龄后,血中抗-HAV逐渐消失而成为易感者。在我国,大多在幼儿、儿童、青少年时期获得感染,以隐性感染为主,成人抗HAVIgG的检出率达80%。甲型肝炎的流行率与居住条件、卫生习惯及教育程度有密切关系,农村高于城市,发展中国家高于发达国家。随着社会发展和卫生条件改善,感染年龄有后移的趋向。感染后可产生持久免疫。

(二)乙型肝炎

1.传染源主要是急、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和病*携带者。急性患者在潜伏期末及急性期有传染性。慢性患者和病*携带者作为传染源的意义最大,其传染性与体液中HBVDNA含量成正比关系。

.传播途径人类因含HBV体液或血液进入机体而获得感染,具体传播途径主要有下列几种/p>

(1)母婴传播:包括宫内感染、围生期传播、分娩后传播。宫内感染主要经胎盘获得,约占HBsAg阳性母亲的5%,可能与妊娠期胎盘轻微剥离有关。经精子或卵子传播的可能性未被证实。围生期传播或分娩过程是母婴传播的主要方式,婴儿因破损的皮肤或黏膜接触母血、羊水或阴道分泌物而传染。分娩后传播主要由于母婴间密切接触。在我国.母婴传播显得特别重要,人群中HBsAg阳性的HBV携带者中30%以上是由其传播积累而成。

()血液、体液传播:血液中HBV含量很高,微量的污染血进入人体即可造成感染.如输血及血制品、注射、手术、针刺.共用剃刀和牙刷、血液透析、器官移植等均可传播。目前经血液、注射传播仍将占重要地位。随着一次性注射用品的普及,医源性传播有下降趋势。虽然对供血员进行严格筛选,但不能筛除HBsAg阴性的HBV携带者。现已证实唾液、汗液、精液.阴道分泌物、乳汁等体液含有HBV,密切的生活接触性接触等亦是获得HBV感染的可能途径。

(3)其他传播途径:虽然经破损的消化道、呼吸道黏膜或昆虫叮咬在理论上有可能.但实际意义未必重要。

3.易感人群抗HBs阴性者均为易感人群。婴幼儿是获得HBV感染的最危险时期。新生儿通常不具有来自母体的先天性抗HBs,因而普遍易感。高危人群包括HBsAg阳性母亲的新生儿、HBsAg阳性者的家属、反复输血及血制品者(如血友病患者)、血液透析患者、多个性伴侣者、静脉药瘾者、接触血液的医务工作者等。感染后或疫苗接种后出现抗HBs者有免疫力。

4.流行特征

(1)有地区性差异:按流行的严重程度分为低中、高度三种流行地区。低度流行区HBsAg携带率0.%-0.5%,以北美、西欧、澳大利亚为代表。中度流行区HBsAg携带率%-7%.以东欧、地中海.日本、俄罗斯为代表。高度流行区HBsAg携带率8%~0%.以热带非洲.东南亚和中国为代表。据年全国肝炎流行病学调查,我国HBsAg总阳性率为7.18%.5岁以下儿童的HBsAg阳性率为0.96%。乡村高于城市,南方高于北方,西部高于东部。

()有性别差异:男性高于女性,男女比例约为1.4:1。

(3)无明显季节性。

(4)以散发为主。

(5)有家庭聚集现象:此现象与母婴传播及日常生活接触传播有关。

(6)婴幼儿感染多见。

(三)丙型肝炎

1.传染源急、慢性患者和无症状病*携带者。慢性患者和病*携带者有更重要的传染源意义。

.传播途径类似乙型肝炎,由于体液中HCV含量较少,且为RNA病*,外界抵抗力较低,其传播较乙型肝炎局限。主要通过肠道外途径传播。

(1)输血及血制品:曾是最主要的传播途径.输血后肝炎70%以上是丙型肝炎,随着筛查方法的改善.此传播方式已得到明显控制.但抗HCV阴性的HCV携带供血员尚不能筛除.输血仍有传播丙型肝炎的可能.特别是反复输血、血制品者/p>

()注射.针刺.器官移植.骨髓移植.血液透析:如静脉注射*品使用非一次性注射器和针头等。器官移植.骨髓移植及血液透析患者亦是高危人群/p>

(3)生活密切接触传播:散发的HCV感染者中约40%无明确的输血及血制品注射史.称为社区获得性,其中的大部分由生活密切接触传播

(4)性传播:多个性伴侣及同性恋者属高危人群。

(5)母婴传播:HCVRNA阳性母亲传播给新生儿的几率约4%~7%。

3.易感人群人类对HCV普遍易感。抗HCV并非保护性抗体.感染后对不同株无保护性免疫/p>

(四)丁型肝炎

传染源和传播途径乙型肝炎相似。与HBV以重叠感染或同时感染形式存在。我国西南地区感染率较高。在HBsAg阳性人群中超过3%。人类对HDV普遍易感。抗HDV不是保护性抗体/p>

(五)戊型肝炎

传染源和传播途径与甲型肝炎相似.但有如下特点:.

1.暴发流行均由于粪便污染水源所致散发多由于不洁食物或饮品所引起:

.隐性感染多见.显性感染主要发生于成年。

3.原有慢性HBV感染者或晚期孕妇感染HEV后病死率高。

4.有春、冬季高峰.

5.抗HEV多在短期内消失.少数可持续1年以上。

内科学症状体征儿科学实践技能外科学妇产科学急症处理诊断学老年护理实践指南养老护理员基础护理技能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