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最新的统计数据显示,我国乙肝病*携带者约有1亿人,作为乙肝大国,我们有必要科学地认识乙肝,从诊断方式、治疗手法以及诊后随访等阶段说起,希望可以帮助更多人了解乙肝、抗击乙肝。
乙肝诊断3步骤
近年来,乙肝的临床诊断已经取得了巨大进步,常规的诊断方式,依据下述3种检测判断是否患有乙肝及疾病发展进程:
●检验第1步“乙肝五项”:乙肝五项俗称为“两对半”,可检查受检者是否感染乙肝病*。
●检验第2步“乙肝核酸定量”:该项检验又称HBV-DNA检测,确定感染乙肝病*的患者,还需以此进一步检测体内乙肝病*数量。
●检验第3步“肝功能检查”:该项检测可判断乙肝病*对患者肝脏功能影响程度。
所有乙肝携带者都需要治疗吗?
●中国约有1亿人患有乙肝,但仅有人左右真正需要进行治疗,临床上我们依照乙肝病*携带者是否处于乙肝病*活动期,或有无因病*活动而引发肝脏病变为标准。乙肝病*不活动的状态下,疾病发展速度较为缓慢,且在此时治疗的效果不好,因此暂时不予治疗。
●判断乙肝病*是否活动,主要依据肝功能是否正常。血清转氨酶水平是诊断肝功能的常用指标,一般来说,血清转氨酶升高两倍以上,说明乙肝病*处于活动状态。
●少数的病人血清转氨酶水平虽未升高两倍以上,但乙肝病*仍处于活动状态,可能对肝脏造成伤害。为求谨慎会要求30岁以上的乙肝病*携带者,进一步做肝纤维化和肝硬化的测定,以此判断乙肝病*是否有活动。
●肝纤维化和肝硬化的测定方式有许多种,包括肝硬度、B超、核磁共振以及肝穿刺检测等,具体采用何种方式,医生将根据病人情况进行判断。
慢性乙肝的治疗目标
治疗慢性乙肝有两个目标,短程的目标是抑制乙肝病*复制,病*受到抑制后,将可以大幅降低发展成肝硬化、肝癌的机率;远程的目标则是清除乙肝病*,也就是治愈乙肝,但目前的临床医疗较难达到该项目标。现有的乙肝治疗方式分为两阶段:
●第一阶段:病*转阴,达到免疫控制的目标
病*转阴即血清HBV-DNA低于检测值下限,免疫控制是停用抗病*药物后,依照机体的免疫功能,依然可以控制病*,避免病*继续复制;在此一阶段,针对不同患者会设置相应指标,如针对大三阳患者,要求达到e抗原血清转化,使大三阳变成小三阳,再巩固治疗一段时间,就可以停药。
●第二阶段:e抗原阴性的患者,要求治疗达到表面抗原转阴
如果表面抗原转阴,就可以停药。如果不转阴,经过充分的治疗,HBV-DNA转阴后,治疗一段时期,可以尝试停药,但需要注意密切观察。
目前用于乙肝抗病*的药物,一般有两大类。第一类是单纯的抗病*药物,即口服核苷(酸)类药物,其抑制病*的作用很强,但需从中选择低耐药的药物。第二种是干扰素治疗,是容易达到免疫控制,出现e抗原血清转化的药物。这两类药物各有利弊,医生会根据每一个病人的具体情况,为其选择一个最适合的抗病*治疗的方案。
乙肝患者的长期随访不可忽视
乙肝的随访分为两部分:
1)治疗中的随访:全程监控用药,避免患者在治疗中出现耐药,而致病情反复,并管理服用抗病*药物过程中产生的副作用防止患者机体功能出现异常;
2)停药后的随访:监控患者停药后免疫控制的状态。
这两项中的任何一项都不可偏废。
另外,乙肝的抗病*治疗,可以大幅度降低肝癌的发生率,但是仍然有少部分患者在乙肝抗病*治疗过程中或者在停药以后长出肿瘤,因此,每隔半年进行肿瘤相关的筛查(肿瘤相关标记物检查以及B超检测)至关重要,对于乙肝的病人来说,这些都是终生随访和观察的指标。
专家介绍张文宏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现任医院感染科主任,上海市感染病医师协会会长。临床工作特长包括病*性肝炎、结核病等各类感染性疾病的诊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