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肝炎患者较多,仅乙肝患者就超过万。很多人,将肝炎视为消化系统的独立疾病,谈到肝炎,可能会想到这种疾病与肝硬化、肝癌等肝脏疾病相关。但是或者会忽视肝源性糖尿病。那么,病*性肝炎与糖尿病有什么联系呢?应该怎样应对呢?
慢性肝病,不论是慢性乙肝,还是慢性丙肝,都与糖尿病的发生直接相关。从国外的报道看,成人慢性乙肝患者中,糖尿病发病率为25%,是普通人的4倍;丙肝患者发生糖尿病的风险是其他人的.7倍。国内学者的研究发现,乙肝人群糖尿病患病率为12.7%;丙肝人群糖尿病患病率为24%到9%。由此可见,肝不好,遇到糖尿病的风险就会升高。患了病就要及早治疗,西医药物治疗困难重重,容易反复,难以避免发展,那中医保守治疗效果如何呢?
中医辨治肝病合并消渴
在慢性肝炎患者中,有部分病例,由于肝功能不全,饭后血中大量葡萄糖不能及时转化为肝糖原加以贮存,而致血糖升高,并可出现糖尿。与胰岛素分泌不足所引起的糖尿病之不同点,在于此类患者血糖病水平很不稳定,饥饿时易出现低血糖。故临床上除见有善饥、烦渴、多尿外,还常见心慌、无力、自汗,甚则肢颤等。
对于此类患者,仍按中医消渴论治,消渴就是常说的糖尿病,但是又与典型的消渴不尽相同。例如,有些患者,口渴多饮,但不善饥,形体不瘦反而肥胖;有些患者纳食增多,口渴不欲饮,反而尿多,特别是夜尿多;有些患者,多饮,善饥,食后胸胁胀满不舒;有些患者多饮、多食、尿多,但极度乏力,心慌自汗。
肝病合并消渴,主要是由于脾为湿困,中州失运,湿从热化,湿热阻滞三焦,热重于湿所引起的变证。临床表现可分为湿热偏于中上二焦和湿热偏于中下二焦两种情况。前者以多饮善饥为主症,后者以善饥多尿为主症。《内经》中所说的消渴又称为“消瘅”。“消”指消耗津液而见消瘦,“瘅”指内热,与“疸”字同义。
故消瘅是指邪热内炽,消灼津液,而见多饮多食而且形体消瘦的证候。说明一般消渴的病因是由于内热所致,而肝病合并消渴是由于湿热所致。不但有热,而且有湿,必然会出现上述复杂的证候。脾为湿困,热盛于湿,阻遏中上二焦,病情尚轻;湿热消灼阴精,脾肾不足,湿热未清,阻遏中下二焦则病情较重。
在治疗时,仍以治疗本病为主,并根据其所出现的消渴证候加减用药。常用的健脾益气的药物为生芪、*参、山药。口渴多饮,胃热较盛者,常加用人参白虎汤,重用生石膏、人参(或北沙参)。常用的养阴生津药如天花粉、石斛、生地、玉竹。若见肝肾阴虚者,常配合酸甘化阴之乌梅、白芍、甘草。
这三味药酸甘化阴偏于养肝,临床体会似有降血糖之效,或加葛根以生津液。若偏于肾虚者,常用五味子、诃子肉、仙灵脾、鹿角霜固肾敛阴,以期阴中求阳,阳中求阴,调补阴阳,促进脾肾的功能。心慌自汗明显者,常用南北沙参、麦冬、五味子、浮小麦、芡实等。
迁延性肝炎合并糖尿病疼痛难忍,中医辨治取得好的效果
60岁的苏师傅去年右胁下疼痛半年多,是经常隐痛的那种,医院检查,经超声波检查:肝脏出波中度衰减,开大增益仍不饱和。血压波动在/毫米汞柱左右,并有冠心病史。症状还有乏力,肝区痛,心前区时有发作性疼痛,多饮,善饥,多食,尿量增多,常常自汗。苏师傅体型偏胖,巩膜不*染,肝脾未触及。血压/毫米汞柱。化验检查:谷丙转氨酶单位,麝浊6单位,空腹血糖毫克%,胆固醇毫克%,尿糖(+++)。
医院按治疗,效果不好,今年6月份,经病友介绍找到广慈中医,看舌象苔薄白、质正常,摸脉象沉滑,西医诊断是迁延性肝炎合并糖尿病,中医辨证为阴虚血热,肝肾不足,气阴两伤。中医辨治为补气养血,清热育阴,制定专属的中医方剂,按医嘱服用半个月后,自觉症状稍有好转,随证调方加重养阴清热之剂。一个月后自觉口干、饥饿感减轻,其他症状均有好转。复查化验:谷丙转氨酶80单位,胆固醇毫克%,血糖病毫克%,尿糖微量,酮体阴性。继续巩固两个疗程,复查肝功能正常,血糖病毫克%,尿糖微量,胆固醇毫克%,血压/80毫米汞柱。以后坚持常服此方,再次检查血糖、尿糖均属正常,还能坚持全日工作,全家都无比地高兴。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