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7日上午10时许,一名因医院进行血液透析而感染丙肝的患者告诉媒体,他今年67岁,因患有尿*医院治疗,一个多星期前,他被告知感染了丙肝。
“目前治疗是免费的,但(医院)暂时没提及赔偿的事,我也不知道怎么办?”电话中,这名患者的情绪有些低落,他说,“家里都知道了,但日常照顾由护工完成,家人可能担心日常接触也会感染。”
医院传染科的医生告诉记者,丙肝又称丙型病*型肝炎,主要传播途径有四种:一是经血液传播,这是最主要的传播途径。二是母婴传播。三是性接触传播。四是家庭内共用指甲刀、剃须刀、牙刷等等,可能也会诱发。
这名医生介绍,“医院都有很规范和严格的感染管理制度,只要严格落实一般不会发生院内感染,医院院内感医院的管理存在了问题。”
5月27日,东台市*府在“东台发布”发布《关于医院院内感染事件调查处置情况的通报》,通报称5月13日,东台市医院报告,该院血液净化中心血透患者中新发生丙肝抗体阳性,疑似发生院内感染。经对所有血透患者的筛查检测,共诊断确认丙肝病*感染69例,医院*委书记、院长以及相关的副院长均已被免职处理。
通报介绍,5月13日,东台市卫健医院报告,该院血液净化中心血透患者中新发生丙肝抗体阳性,疑似发生院内感染。东台市卫健委立即组织力量,开展现场调查处置工作,并逐级上报相关情况。国家、省、盐城市卫健委第一时间组织专家组到现场指导调查处理工作。经对所有血透患者的筛查检测,共诊断确认丙肝病*感染69例。专家组调查认定,医院院内感染管理制度落实不到位等原因造成的院内感染事件。
通报称,事件发生后,东台市迅速成立事件调查处置工作组,组织各方力量,全力做好医疗救治、事件调查、责任认定等工作,并严格按照专家组确定的治疗方案,对所有丙肝病*感染者进行药物及相关辅助治疗,目前所有患者病情稳定。
丙型病*性肝炎
丙型病*性肝炎,简称为丙型肝炎、丙肝,是一种由丙型肝炎病*(HCV)感染引起的病*性肝炎,主要经输血、针刺、吸*等传播,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球HCV的感染率约为3%,估计约1.8亿人感染了HCV,每年新发丙型肝炎病例约3.5万例。丙型肝炎呈全球性流行,可导致肝脏慢性炎症坏死和纤维化,部分患者可发展为肝硬化甚至肝细胞癌(HCC)。未来20年内与HCV感染相关的死亡率(肝衰竭及肝细胞癌导致的死亡)将继续增加,对患者的健康和生命危害极大,已成为严重的社会和公共卫生问题。
HCV传播途径:接吻、拥抱、喷嚏、咳嗽、食物、饮水、共用餐具和水杯、无皮肤破损及其他无血液暴露的接触一般不传播HCV。HCV主要通过以下途径传播:
1.血液传播
(1)经输血和血制品传播由于抗-HCV存在窗口期、抗-HCV检测试剂的质量不稳定及少数感染者不产生抗-HCV,因此,无法完全筛出HCV阳性者,大量输血和血液透析仍有可能感染HCV。
(2)经破损的皮肤和黏膜传播这是目前最主要的传播方式,在某些地区,因静脉注射*品导致HCV传播占60%~90%。使用非一次性注射器和针头、未经严格消*的牙科器械、内镜、侵袭性操作和针刺等也是经皮传播的重要途径。一些可能导致皮肤破损和血液暴露的传统医疗方法也与HCV传播有关;共用剃须刀、牙刷、纹身和穿耳环孔等也是HCV潜在的经血传播方式。
2.性传播。
3.母婴传播
抗-HCV阳性母亲将HCV传播给新生儿的危险性为2%,若母亲在分娩时HCVRNA阳性,则传播的危险性可高达4%~7%;合并HIV感染时,传播的危险性增至20%。HCV病*高载量可能增加传播的危险性。
4.其他途径
见于15%~30%的散发性丙型肝炎,其传播途径不明。
丙型肝炎和甲肝、乙肝相比,丙肝并不为人熟知,中国直到年才确认丙肝病*的存在。感染丙肝病*后,患者症状较轻或无症状,但慢性化率高达60%~85%,容易发展成慢性丙肝患者,进而发展成肝硬化。
血液透析患者由于共用透析器材及接触密切,被认为是感染HCV的高危人群。有学者对至年间国内发生的丙肝感染爆发事件进行回顾性分析发现,在发生的17起丙肝感染事件中,有10起皆因为血液透析。
血透病人院内感染丙肝事件此前亦有发生。年~年间,山西、安徽、河南、医院都被曝出血液透析病人感染丙肝事件。多起血透患者丙肝感染事件的调查报告均指出,医院在血透管理方面存在漏洞,或器械导管等医疗用具多次使用,或操作过程不规范,导致了院内丙肝的流行。
医院感染的风险,年原卫生部公布的《医疗机构血液透析室管理规范》要求,携带乙肝、丙肝病*、梅*螺旋体及艾滋病病*的患者应当分别在各自隔离透析治疗间或者隔离透析治疗区进行专机血液透析,治疗间或者治疗区、血液透析机相互不能混用。
(来源:中国青年网央视新闻)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